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与预防
进入3月以来,全国各地的手足口病疫情都呈上升趋势,发病高峰集体前移。广西今年的发病率和重症病例都明显增加,截至4月10日,广西今年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6468例。卫生部门预测,在今后的几个月时间里,手足口病疫情将继续扩大流行范围。
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,多见于幼儿和儿童。患儿常有发热,体温38℃~40℃,热程多为4~7天。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、咽痛、厌食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、手掌、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,并迅速转为小疱疹,直径2-4mm,如米粒大小,呈圆形、椭圆形,周围有红晕,疼痛明显。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。在临床上本病以手、足、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,故通称为手足口病。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、颊黏膜、口唇、硬腭、咽、扁桃体等处,并很快变成小溃疡,患儿流涎(流口水)吃东西时痛,甚至影响进食。
手足口病是一种全体人群都易感的疾病,但是幼儿、儿童的抵抗力较低,所以容易发病。这也就意味着,成人可能是隐性的感染者,不发病,但是身上携带着病毒。因此,成人与幼童接触应该特别注意自身的卫生,否则就有可能把在外面沾染的病毒传给幼童。
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,关键是从日常的生活预防。只要做好预防措施,发病率就会下降。预防坚持“常洗手、勤开窗(通风)、喝开水、食熟食、晒衣被”十五字方针,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,少去拥挤的场所,注意自身及周围环境卫生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,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的食物,家里和宿舍要经常通风,要勤晒衣被。流行期间不带幼童到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